4月初的一天,小王在自家麦田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,而一路之隔老张的虾池,一夜之间,小龙虾悉数死亡。
一时间,争议四起:无人机飞防时究竟有多高?农药雾化的喷洒范围有多大?当天的风向是否会把药剂吹向虾池?小龙虾的死亡是否因农药中毒所致?损失又该如何计算?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即便当地村委会组织调解,也无法达成一致,双方不欢而散。
伴随着老张的损失、小王的无奈,这起案件最终来到了天门法院皂市法庭。
不止“纸上”,更忧“解纷”
阅完薄薄的卷宗,承办法官意识到几张简单的证据,显然不足以准确判断纠纷的来龙去脉——这也是农村地区常见的困境,老百姓收集证据的意识和能力有限,往往难以完整留存关键信息。如果程序式地开庭、判决,很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上诉、再审,既浪费司法资源,也会增加当事人诉累,还可能让两家的矛盾更深,甚至引发更多后续问题。一方是损失惨重的小龙虾养殖户,一方是微薄收入的种植户,如何实质性化解矛盾,成了承办法官必须思考的问题。想到这里,法官打定主意:不能坐在法庭里“纸上断案”,必须到现场去,找到解开矛盾的关键。
深入“地头”,摸清“实情”
这起纠纷看似意外,实则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新型矛盾的复杂性,随着无人机、智能灌溉等技术在农村的普及,传统的“田间经验”已不足以应对新的风险挑战。
面对这一全新的挑战,承办法官组织双方到达现场,查看麦田与虾池的方位、估算两者的距离、中间有无隔离物,明确飞防作业的时间、发现小龙虾死亡的时间、报警的时间等。就这样,法官一边对照现场情况,一边结合常识和法律规定释法明理。原本情绪激动的老张语气渐渐缓和,小王也不再一味辩解,开始思考自己在作业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,双方最终对案件基本事实达成一致——无人机飞防作业与小龙虾死亡在时间、地点上存在一定关联性。
在基本事实已经清楚的情况下,承办法官建议搁置争议,就核心的赔偿问题进行商谈。法官一边帮老张梳理损失:虾苗成本、饲料费用、人工成本等,一边从邻里关系和公平原则等方面对小王进行劝导。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耐心调解,双方握手言和,当场达成赔偿协议,并在承办法官的见证下即时履行,随后老张申请撤回起诉。
夕阳下,曾经因纠纷而紧握的拳头,如今化作了温暖的握手。这场从田间地头引发的纠纷,最终也在田间地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